一个普通农民的绿色梦—姜思军
发表时间:2017-05-03 来源:中共昌邑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李 永帅

 

姜思军,男,52岁,下营镇北姜村人,现从事下营镇苗木绿化管理工作,以“奋战滨海十余年,敢叫荒滩变绿洲”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下营人民。

一个普通农民,从2006年开始在昌邑最北端盐碱地上绿化植树,一干就是8年,跑坏了三量摩托车,用掉了数十把铁锹,硬是把曾经光秃秃的土地上种满了绿色。他的传奇事迹名播昌城,这个人就是姜思军。从2006年至今,他撇家舍业扎根盐碱地,凭着满腔热情和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10年累计造林1余亩,植树50余万株,硬是把片片荒滩染满了绿色。

2006年昌邑滨海(下营)经济开发区成立,姜思军同志作为土生土长的下营人在为家乡经济发展感到高兴的同时也为满眼望去光秃秃,一到春天风沙漫天的环境感到忧心,就是在那一年他响应政府号召全家搬进苗圃,开始了一干就是八年的绿化之旅。

下营镇地处昌邑最北部,土地盐渍化严重,一般的苗木栽种都成活不了,尽管昌邑市苗木大市品种繁多,但是适合下营生长的苗木少之又少,为了能找到一种既能抗盐碱又方便大规模推广的品种,他跑遍了全国各大苗木市场,四处搜集苗木信息,再加上在苗圃里不断地探索实验逐渐发展了盐柳、柽柳、毛白蜡、金叶榆、火炬、刺槐、白榆、紫叶李、木槿、海棠、国槐、红叶千头椿等数十个耐盐碱品种。为了发展苗圃,姜思军和老伴从北姜村搬进了苗圃,吃住在苗圃;为方便管理,姜思军自己掏钱购买了摩托车、拉水车、苗木铲;为了掌握技术,姜思军到处请专家学习土壤改良、学习病虫害防治、学习林间管理,从早到晚都泡在苗圃里。

为了吸引客商投资,政府按照五通一平的标准打造开发区,虽然路好走了,水电都通了,但是一眼望去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色,尤其是夏天,走在开发区的道路上,头顶炙烤着阳光,地上柏油路泛着热,任何走在上面的人都希望路边如果有一排树荫该多好啊。就是在这时候,姜思军响应政府号召,开始带领自己的植树队伍在开发区的道路上种植绿色。因为开发区土地原是一片推平的盐场,土地盐碱严重,一般方式种植根本不可能成活。为了种活树姜思军想尽了办法。他先是将每个树坑挖的非常深,非常宽然后在底下铺上厚塑料布用以隔断地底的盐碱,上面又铺上碎石、稻草铺平,最后又从别处调来好的土壤填平如此一番忙才能种下一棵树。除了夏天因为蒸发量大,不利于植树,姜思军其他时间都扑在工地上,短短两年时间开发区的大小道路上都种满了树木。即便是在夏天不能种树的时候,姜思军也每天开着水车到处浇水。

一晃10年过去了,现在开车走在下营镇新修的道路上,路两边都是满眼苍翠,那个一到春天就风沙肆虐的下营成为了历史。在姜思军的带领下,先后建成了漩河林带、蒲河林带、下营林场等三处成规模的林地,使下营从一个绿化率最低的乡镇一跃成为全市绿化率最高的乡镇。为打造绿化苗木基地,下营镇目前形成了十余个绿化苗圃,种植各类绿化苗木数百余万株,为市打造中国北方绿化苗木基地贡献了巨大的贡献。

恪尽职守,勇于奉献!姜思军,以及天底下无数个姜思军们,你们,对事业虔诚执著,付出辛苦,倾注心血。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超乎常人的坚韧,铸就无私风向的丰碑。这是操守,是品格,是人生的境界。你们,是民族振兴的脊梁。